web counter 第1章 炼铜沉思录 _炼铜的文史哲研究合集-爱丽丝书屋
首页 爱丽丝书屋 东方玄幻 炼铜的文史哲研究合集

第1章 炼铜沉思录

  炼铜沉思录(附《论爱与真实》)

  

   day1:

   我笑不出来,让8岁小孩拍《白蛇传》简直是虐童的新境界

   https://mp.weixin.qq.com/s/tD2nR8SGUAJc21LugM0Hkg

   她们是女童,不是“萝莉”

   https://mp.weixin.qq.com/s/cRt8dwWoZZ02wcvyVH86PQ

   ——————————

   让小孩做大人做的事是否属于虐待儿童?哪些事情几岁的时候开始做是虐待?又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虐待?虽然我也不喜欢抖音快手上一些大人让孩子装社会装老练拍视频取乐,但这些问题确实是很难厘清的。

  

   于是就想起有人提到湾湾一些(炼铜)人士提出的口号:多元教育不能等,小孩情欲不该忍。

  

  

   day2

   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被萝莉强j。

   12岁男孩强奸18岁女子,因低龄被释放,引发犯罪年龄的讨论

   https://m.sohu.com/a/325927016_120092943?scm=1002.b000b.1370154.ARTICLE_REC&spm=smwp.content.fd-d.10.1565267997389Qo7Ewav

  

  

   day3:

   思考:喜欢合法萝莉是否也算恋童癖?

   https://mp.weixin.qq.com/s/g1o05h5sCjWQQ1Vg09zIBg

  

  

   day5

   有人说,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开发一种类似于芯片的东西植入人脑,使人一出生就拥有各种常识,以节省教育成本。又有人说,以后每个人出生前都备份大量干细胞,一旦某个部位或器官出问题,就用自己干细胞再造一份换上。

   言归正传,喜欢萝莉,究竟是喜欢萝莉的灵魂还是肉体?如果是灵魂,那么一出生就无所不知比你更老练更懂人情世故的萝莉喜欢吗?如果是肉体,那么以后每个女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干细胞造一个萝莉出来,你都喜欢吗?

   我个人而言,喜欢的其实既不是灵魂也不是肉体,而是萝莉眉目间的某种灵动的神韵,言语间的某种引人怜爱的情调;那些目光涣散,呆头呆脑者,看着只让人想敬而远之。纳博科夫说性感少女是某种非人的妖精,确实有点言我所未能言。而所谓“合法萝莉”,我觉得在萝莉身型之外,也应该有萝莉的神情。

   不过法律只关心人的灵魂和肉体,并不关心这之外的东西。

   但正如开头所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个人要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改造成为自己理想的状态将会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不怕他人所造成的伤害。所以我大胆预言一下,一百年后,现行大部分刑事犯罪的罪名将量刑变轻甚至消失掉,被我们闻所未闻的一些新罪名所取代。大概我是活不到那一天了。(炼不了真伤心。)

  

  

  

   day13

   有人说对萝莉性奋是出于人的罪恶感和对罪恶感叛逆带来的快感。

   我却更多的感受到一种美感,一种灵气,一种和谐,还有一种恋旧。

   每当看到孩子们玩耍,就感觉是天地间的大和谐,一首天然的诗,像是青山浮云、绿水凉风一样;就会回想起自己童年、少年的玩耍,然后羡慕他们还不曾失去这一切,进而由羡慕生发出一种爱慕。孩子越有灵气,越惹人怜爱,这种感情就越强烈,越渴求,想将它传神的眼睛、面目捧在手里,含在嘴里,抱在怀里,想和它亲近。

   但社会并不允许两个非亲非故的人亲近,所以才会有开头所说的罪恶感和快感吧。

   但罪恶感和快感是一时的,长存心间的只有永恒的和谐与生命的灵气。

   每当踏在有植物和泥土的土地上,就感觉在抚摸、触及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沙沙地声响有如脑海、心血的潮鸣。

   而萝莉的眼睛、气息、音容,也在撩拨着同一个地方,那么真实,却又那么温柔,那么沁人心脾,引人深思,令人动容。

   所以说亲吻萝莉与亲吻大地并无二致。人类的本质之一便是萝莉控。

  

  

   后记

  

   我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每一种强烈的感情中,都有忧郁的影子,不幸的底色。而人类的欢愉,则须建立在迷惑、疑虑与恐惧的基础之上,是我们向新鲜未知迈步的产物。换言之,心痛之中,方有深情;迷宫之中,方有欢愉。”

   萝莉是真实的,也是短暂的幻梦泡影,就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敌不过人类工业的蛮力,就像稍纵即逝的朝露,脆弱易坏的纸折船,总有或蒸发或沉没的时候。“世间好物不长久,彩云易散琉璃碎。”

   最大的敌人便是时间。时间这个坏家伙,连人类工业的蛮力都可以腐蚀,更不用说其他东西了。千百万年来,时间无情地让一双双眼睛失去了光芒,最终瞳孔散大,一颗颗心脏失去了热血,最终停止跳动,只留下空洞虚无的尸体、遗骸、化石,以及没有生命力的死寂、沉默。所以我不喜欢尸体;但我会看R18G,会看生命力如何激烈地同死亡搏斗,会见证一幕幕伟大的生命的悲剧——尽管是虚构的。

   如果不能成为时间洪流中岿然不动的礁石,那就去见证、陪伴无情光阴中最脆弱而美丽的生命,为之着迷、疯狂。如果人造的一切终将归于尘土,那么没有什么可以永远束缚一个自由的心灵和一种深邃的爱慕。

  

   2019年 作正篇

   2021年10月 作后记

  

  

   附:

   论爱与真实

  

   2017年的初夏,一位朋友和我聊到了“爱是什么”——说实话,我觉得本来该是我这个学计算机的问她这个学文学的这个问题。没办法,我思考了很久,然后记下了这么一段文字来回复她(主要内容只包括第二自然段,其他大部分是后来增订的):

  

   爱是一种令人迷失自我的迷药,会让人觉得自己有必要违背自己自私的本性去做点什么——自爱则正好相反,会让人抛弃自己的某种责任或者可能性,去顺从自己的自私、保守(不冒险)。药的剂量大了,人就变成了圣母、狂徒、舔狗、浪子;药的剂量小了,人就变成了机器、顽石、游云、冰山。再者,人的爱是要分开来辩证看的,譬如一个圣母越是爱素不相识想要征服地球的外星人,他就越不爱地球人;一个神父越是靠近、热爱他的上帝,他就越远离、厌恶污浊的俗世。

  

   个人觉得爱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泛泛之爱(从属感之爱),泛泛的对自然、对生物、对人类、对自己所属的那个整体的爱,具备这种爱的人一般叫作“有素质和爱心的人”;第二层是责任感之爱,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对整体中那些自己有义务去守护、去避免破坏的部分的爱,具备这种爱的人一般叫作“有取向和担当的人”;至于第三层,则是真实感之爱,对那些让你感受到真实的东西的爱——你对那些人、那些物的爱,可能是出于感兴趣,可能是出于同情悲悯,可能是出于纯粹的一见钟情,但归根结底,都是基于你从那上面感受到了真实,或者是某种你乐于接受的真实的变形与投影,即某种在你眼中不虚无缥缈、虚情假意的可靠东西——即便是享受朦胧美、虚幻美的诗人,也会厌倦那些太过火的虚无缥缈、虚情假意,会写下“烟波微茫信难求”这种句子——毕竟诗人所歌颂的“真善美”,“真”还是排第一位的。有时这种东西足以称为信仰,有时则不足以称为信仰——但无论其大小贵贱,都是爱的本源、本真。一般来说,人们口中所谓“真正的爱”,指的便是“真实感之爱”。一切追求深爱的人,都无不想要爱得更真实(除去某些故意背道而驰、以半真半假为爱的最高境界的浪漫派诗人)——网恋的会想奔现,异地的会想同居,一直忙碌奔波的会想什么时候静下心来两人独处,一直客气应付的会想什么时候互相交流真实心声。越是陷入了深爱的越是想要拥抱真实,越是拥抱了真实的越是不禁陷入深爱。虽然现实有时候会令人失望,但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求真求爱——只是有人得到过,而有人不幸从未得到。具备这种爱的人,实现了自己夙愿的人,我叫他“爱得真切的人”。

  

   虽然上面用爱情来作为“真实感之爱”的案例,但其实其他的爱也是共通的。譬如爱国,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很多人只是泛泛之爱和责任感之爱,即便是丧权辱国了,也会有相当一些人不识社会底层疾苦,还不清醒,只想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只有等到侵略者打上门,大部分人惊觉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才有真实感之爱,知道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有多么重要。“出国是最好的爱国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它不仅能让人直观地体验到不同国家的差异,还能让一个聪明的人更真实地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好与不好、优点和缺点是如何影响他的公民在海外的遭遇的。公知美分们失去了市场,人们越来越爱国,也是因为国家的和平崛起越来越真实地回报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以及过去四年川大统领撕掉了温情脉脉的伪装,露出了“热心肠”的美国的真实面目。不过,也有走邪道的,就像曾经德意日的法西斯政权,把国家变成土匪窝,许诺和演示侵略他国后如何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银,但原理仍然是把泛泛之爱、责任感之爱变成真实感之爱——如果只是许诺而没有演示,人们感受不到太多的真实,热情就会很快耗尽。还有那些把保护动物挂在嘴上的人,总是热衷于放生和禁止别人杀生,很多人都魔怔了,这也是因为放生和禁止杀生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起修造一个树上的人工鸟巢却不知道会不会有鸟入住、投喂一只流浪猫狗却不知道会不会被卫生局捕杀这些事来说更让他们觉得真实、有效。闲话一句,流浪猫狗问题的关键是很多人养宠物养一半不养了,被弃养的猫狗变成了流浪猫狗。所以应当对喂养宠物限制数量以及更加规范化,并鼓励宠物二手交易,减少弃养的发生。卫生部门也尽量不捕杀而是清洁、绝育,避免与动保人士冲突——当然,实在太多了那还是该杀则杀。另外也送某些极端动保人士一句话,就是少爱爱动物,多爱爱人,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更值得你爱。

  

   有些人的人生是飘着的,他们可能遭遇过莫大的不幸,于是怀疑一切,在任何东西上都没有真实感。从他们落入怀疑恶性循环那一刻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爱就从第三层开始崩坏,然后第二层,第一层,最终成为非人的、无爱的、自私到底的存在,就像《白夜行》的女主一样。但也有人以牺牲第一二层为代价来换取第三层的完好无损(又或是徒劳地主要想保全三层中的某一层而放弃另外两层,然后发现自我矛盾,一败涂地)。要知道即便是不看物质,单在感情上看,世间的是非曲直仍然难以判断。之所以难以判断,一则是人类有意无意地设计了重重的误会、蒙骗、歪曲,二则正在于此了——不同的人爱着各自不同的东西,爱着同样东西的人也未必是同一层次,再加上每个人各自的独特理解和取舍。当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感情都有自己的物质基础,不能完全地将物质和感情分而言之,毕竟真实才是爱的本真,而物质的真实是真实的基础。

  

   此外,还有一个不是多么必然的规律:感觉自己真实,自信满满时,往往先己后人;反之,则往往会先人后己。也就是说,自信越是不足,往往越会重视外部条件,这时行善的人会将释放善意放在满足良心之前,作恶的人会将收敛恶意放在恣意妄为之前。至于具体先的何事后的何事,则要看此人欲行善还是作恶。

  

   不知道怎么结尾,就引用很久以前写的一首诗吧:

  

   相信及其他

  

   我们相信神明是有力的。

   那么,我们究竟是相信神明,

   还是相信那份力量?

   我们相信现实是悲惨的。

   那么,我们究竟是相信现实,

   还是相信那份悲惨?

   我们相信主观是不可靠的,同时也怀疑客观的可靠。

   那么究竟什么,

   才值得相信?

   到头来,

   有人相信了力量,

   有人相信了悲惨。

   相信力量的极端者,极端肆意妄为;

   相信悲惨的极端者,极端无动于衷。

   两样都笃信的话,

   倒也不愧去做这世间的魔王。

   而我,倒不如选择相信这残酷的悲惨世界中那最不可靠的主观,

   相信自己的心中,

   相信人的心中,

   有渴望破坏、发泄的,

   对恶的追求,

   和渴望创造、接纳的,

   对善的追求。

  

  

  

   2017年06月14日  作(结尾的诗则写于2015年10月15日)

   2020年11月29、30日  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